科研管理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全球史视野下的布哈拉危机和浩罕的崛起:18-19世纪中亚历史的新视角
2022-11-10
2022年11月4日,美国中亚研究学者斯科特·列维(Scott Levi)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全球史视野下的布哈拉危机和浩罕的崛起:18-19世纪中亚历史的新视角”的线上讲座。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球迷体育网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主办,球迷体育网施越助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昝涛、助理教授徐冠勉受邀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施越老师介绍了主讲人的基本情况。主讲人斯科特·列维是研究近代早期中亚社会史和经济史的专家,目前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主任,并担任《牛津亚洲商业史研究百科全书》的主编。列维教授曾于2011年至2014年担任中央欧亚研究会(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Society)主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和论文,致力于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探究近代早期中亚,其研究得到多个国家级别的项目资助。
斯科特·列维教授做线上讲座
列维教授首先质疑了过去在中亚历史研究中采用的“丝绸之路范式”(the Silk Road Paradigm)。李希霍芬和巴托尔德等人的早期研究被逐渐固化,并被归入到丝绸之路的叙事中。然而,“丝绸之路范式”并未准确地塑造中亚历史叙事,如中亚陆上贸易在西方远洋贸易崛起后衰落的错误论点。实际上,自16世纪开始,经过中亚的陆路贸易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接着,列维教授以白桂思(Christopher Beckwith)、斯塔尔(Frederick Starr)和韩森(Valerie Hansen)的著作为例,并评价了这些著作所呈现的叙述范式及其利弊。列维教授认为,强调要认真对待商业史,在看待丝绸之路这一经济现象时,要考虑各方势力交叉互动的网络。
接下来,列维教授从强调近代早期中亚历史的整体性而非孤立性入手,介绍了他的两本专著——《布哈拉危机》( The Bukharan Crisis: A Connected History of 18th-Century Central Asia , Pittsburgh, 2020)和《浩罕的兴衰,1709年至1876年》( The Rise and Fall of Khoqand , Pittsburgh, 2017)的主要观点。列维教授从去中心化政治结构、莫卧儿帝国的崩溃、环境危机、货币危机和军事技术五个方面解释了布哈拉在18世纪上半叶衰落的原因。接着,他通过对比巴布尔和19世纪的旅行家尤金·斯凯勒(Eugene Schuyler, 1840-1890)关于中亚的记述,引出为何从16世纪到19世纪费尔干纳盆地发生巨大变化的问题。列维教授在《浩罕的兴衰》一书中追溯了自1709年开始的浩罕汗国的建立、兴盛和衰落的过程,并从政治权力结构、外交关系、军事技术、农业技术等角度分析了浩罕崛起的原因,又从清朝国力衰落和俄罗斯南下入侵的角度阐释了浩罕衰落灭亡的原因。
在讲座结尾,与谈人昝涛教授、徐冠勉助理教授和施越助理教授总结点评讲座内容,并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前所长杨恕教授、球迷体育网博士研究生刘弋鲲也参与了讨论。
本次讲座展示了如何从全球史视角出发进行中亚研究,对从整体和联系的角度出发进行国别和区域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文/籍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