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南亚东南亚研究读书会:柬埔寨民族的形成与构建
2021-09-24
2021年9月17日,南亚东南亚研究读书会活动在外国语学院新楼咖啡书苑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由外国语学院吴杰伟教授主持,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罗杨副研究员进行点评,球迷体育网副教授史阳、助理教授张忞煜、谢侃侃,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参加了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2019级东南亚系研究生巩洁对大卫•钱德勒(David Chandler)的《柬埔寨史》一书。她以时间为顺序将书籍分为五个部分,第1—5章是关于14世纪之前的历史,第5—7章讲述吴哥时期至法属殖民时期的中间时期,第8—11章聚焦柬埔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和内战时期,最后两章主要阐释了1975至2007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她认为,这是一本柬埔寨的通史著作,对于统治者皇室的记载多于民众百姓,历史叙述中充满了外国干预的痕迹,政治色彩鲜明。
随后,谢侃侃老师介绍了珮尼•爱德华兹(Penny Edwards)的专著《柬埔寨:一个国族的构建,1860–1945》。他指出,该书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两者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柬埔寨国族的形成也不只是民族主义者单方面推动的。柬埔寨吴哥窟对于民众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也具有特别的政治意蕴,对该国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博士生张琛则介绍了法语文献中的柬埔寨历史。她指出,虽然柬埔寨已完成了民族独立,但经济上依然处于依附别国的状态。她介绍了法国社会学家弗朗索瓦•巴富瓦尔(François Bafoil)的一篇题为《“受俸国家”与柬埔寨的工业发展政策》的文章。文章指出,柬埔寨经济介于特定区域的极度自由和集权政体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该国制定了吸引国外投资者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特区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该国的法律法规并不能保护企业的相关利益,导致许多企业与柬埔寨社会相互隔绝。在此背景下,核心技术仍然掌控在少数外国企业手中,而各经济特区间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本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随后,罗杨老师从人类学视角切入,对爱德华兹的《柬埔寨》及钱德勒的《柬埔寨史》进行对比。爱德华兹的《柬埔寨》一书展现了法国和柬埔寨的殖民官员、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不同主体,在各种权力机制相互纠缠、制约的情况下,对“柬埔寨”国族进行了不同的想象,最终创造出一个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罗杨老师认为,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法国人和柬埔寨人的民族想象存在三对悖反关系。一是单纯性和复合性的悖反。无论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层面,单纯性或许只是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柬埔寨虽然是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小国,但在其历史上却具备将汇聚至此的各种文明因素进行综合的机制和能力。第二对悖反关系是真实与建构。法国人和柬埔寨民众间始终存在着隔阂,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渗透力是相对有限的。而法国殖民者对柬埔寨民族“真实性”(authenticity)的想象则成为殖民时代高棉知识分子进行自身民族主义想象的基础和催化剂,并成为了柬埔寨独立后的政治遗产。第三对悖反关系是去魅和入魅,或者说去神圣化和被神圣化。一方面,法国人用西方殖民霸权和知识霸权使吴哥成为被解构和被凝视的客体;另一方面,殖民者也为其赋予了民族主义的神圣性。直至今天,法国人试图去魅的宗教神圣性依然根深蒂固地留存于吴哥地区柬埔寨人的观念、仪式和日常生活之中。
在讨论阶段,张忞煜老师结合南亚研究的相关理论对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辩证关系展开了分析,指出许多国家的国族建构仍在持续进行;曹寅、史阳两位老师则从全球史和人类学视角切入,就民族建构与解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多位同学加入讨论,结合阅读材料对泰国、印尼、缅甸、越南等地的民族主义和国族建构进行了对比。